中金:反弹结束了吗?
在经历了由DeepSeek引发的中金中国资产重新评估后,本周恒生指数一度突破24,反弹000点的重要阻力位,但随后大幅回调,结束XM代理标志着自1月中旬以来的中金首次周度下跌。具体来看,反弹恒生科技指数下跌5.3%,结束而MSCI中国、中金恒生指数及恒生国企的反弹跌幅分别为4.2%、3.3%和3.6%。结束行业方面,中金电信服务和媒体娱乐板块分别大跌7.6%和7.5%,反弹而可选消费也下跌5.3%。结束相对而言,中金房地产板块则逆势上涨6.2。反弹
图表:上周MSCI中国指数下跌4.2%,结束XM代理电信服务与媒体娱乐跌幅居前,而房地产板块逆势上涨
资料来源:FactSet,中金公司研究部
前景展望:
经历了春节后大幅上涨,港股市场在短期情绪透支和重要会议临近的背景下经历了显著回调。周五,恒生科技指数跌近6%。市场的回撤并非意外,符合我们前两周的预测:一方面,短期情绪明显透支;另一方面,本轮上涨主要依赖交易型资金而非长线资金,上周的南向资金追涨更为加剧了这种情绪。
在我们2月16日发布的《中国资产的重估?》中已提醒,建议在23,000-24,000点区域观望而非追高。当前来看,这一观点得到了验证,本周三恒指曾突破该关口后迅速调整。近期的多篇报告中指出,许多技术指标显示市场短期情绪已达到极致,例如市场短期明显超买(上周14日RSI一度升至80.4,已进入超买区域),卖空成交迅速回落,显示空头力量明显减弱,但本周四这一指标却“异常”攀升至18%,反映出投资者之间存在分歧。此外,恒指的情绪已突破2022年和2023年初市场高点的乐观程度,距离恒生科技历史高点仅一步之遥。
图表:市场近期出现明显超买迹象
资料来源:Bloomberg,中金公司研究部
图表:周中港股卖空成交“异常”飙升,体现投资者之间分歧
资料来源:Bloomberg,中金公司研究部
此外,资金层面显示出透支迹象:
1)EPFR数据显示,自年初以来港股市场的被动资金持续流入,但规模仍然有限。截至2月26日,港股市场被动资金大幅流入,趋势已持续9周,与“924”行情中的流入相似。过去9周,累计流入资金为42.1亿美元,但与“924”期间5周内流入97.5亿美元相比仍显不足;
2)南向资金流入显著,集中在特定个股。虽然春节后南向资金有短暂流出,但随后便恢复了强劲的买入势头。年初以来,南向资金已累计净流入2,783.7亿港元,远超去年同期的471.9亿港元,阿里巴巴的累计净买入超420亿港元,占整体的1/3以上。
图表:近期南向资金流入强劲,近一周每个交易日净流入超百亿港元
资料来源:Wind,中金公司研究部
图表:南向资金在港股市场成交比例逐渐升高,近期一度超30%
资料来源:Wind,中金公司研究部
3)主动资金仍在流出,低配比例加深。与被动资金流入相反,EPFR显示海外主动资金(以long-only为主)仍在流出,流出幅度并未放缓。尽管有投行反馈部分长线资金开始回流,但整体上,主动外资尚未回归。截止1月底,全球各类主动基金对中资股的配置比例已从去年12月底的6.1%降至5.7%,在市场强劲反弹的情况下,反而低配幅度加深。
图表:被动资金持续流入中资股市场,主动资金仍在流出;南向资金大幅流入
资料来源:Wind,EPFR,中金公司研究部
除了以上数据外,我们在路演过程中对亚太地区投资者的反馈与EPFR数据一致。大部分亚太地区机构投资者当前对中国市场的配置已达到标准配置,但EPFR显示全球投资者仍明显低配。这表明欧美长线投资者对当前行情的参与度不高。
我们初步得出结论,本轮外资以交易型资金为主,而非长期资金,亚太和新兴市场的行情偏见显著。近期,除了港股外,印尼、泰国和中国台湾等新兴市场普遍跑输。大部分客户表示在当前情况下选择观望,不会进一步加仓。如果增量资金有限,将主要来自短期个人投资者及趋势跟随的资金,增加市场短期的情绪波动。未来,欧美长线资金的回流将是影响资产价格重估的关键。
整体而言,我们认为AI产业的趋势和估值重估方向是正确的,但其程度亦显极致,短期需把握节奏。我们建议在23,000-24,000点区域观望,甚至适度获利。若市场上行动力不足,可能需降低仓位以待适合的再入机会。
其实,自2024年初以来,港股每次高位回落后,底部逐步抬升,展现出政策支持的特点。应对这种情况,最好的策略是“低位积极买入,亢奋时适度获利”,同时聚焦于具有基本面支持的结构性行情。若港股在波动中未能抓住反弹机会,可能会面临跑输的风险。
图表:若科技板块乐观情绪升至2023年初,对应恒指24,000点,这是我们的重要阻力位
资料来源:FactSet,中金公司研究部
行业方面,中期依然以结构行情为主,尤其是科技行业。短期不整体降仓位的话,可以选择一些被低估的分红类资产。长期我们建议关注以下四条主线:1)稳定回报(分红+回购)等增长型公司;2)科技,尤其是与AI相关的产业,如云服务器、国产算力厂商等;3)出海领域的中端制造和新零售;4)新消费,专注于当前消费习惯的新型消费龙头。
本文来源微信公众账号“中金点睛”,作者刘刚、张巍瀚等,XM外汇官网编辑:陈筱亦。